移動支付競爭日趨激烈,騰訊(00700.HK)旗下兩個移動支付品牌——微信支付與QQ錢包,也在線上線下同時發(fā)力。然而,用戶重疊、資源浪費、左右互搏的質疑聲綿延不絕。日前,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(下稱騰訊FIT)多名人士在深圳接受媒體群訪,詳解騰訊移動支付的前世今生。 據騰訊FIT方面介紹,財付通最早是與QQ結合建立起來。2013年微信獲得初步發(fā)展之時,騰訊選擇在這個新領域首先試驗移動支付,其后才推出QQ錢包。實際中,微信和QQ用戶不盡一致,目標用戶定位也不盡相同,因此微信支付和QQ錢包的打法也有差別。就內部而言,左右互搏也或許能推促彼此做得更好。 騰訊在2015年9月將互聯(lián)網金融明確為戰(zhàn)略性業(yè)務,整合旗下支付、理財、金融數據等業(yè)務,成立騰訊FIT。 初試微信支付 作為騰訊FIT的關鍵一環(huán),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早于2005年創(chuàng)立。其在PC時代奮力發(fā)展,卻一直沒有超越阿里巴巴的支付寶。業(yè)內普遍觀點是,財付通在PC年代長期位居“行業(yè)老二”,原因在于阿里巴巴有淘寶這個強大的交易場景。但到了移動互聯(lián)網時代,騰訊迎來了彎道超車的契機。 騰訊FIT企業(yè)方案高級總監(jiān)洪桃李介紹道:“當時想了兩個方面:第一,是產品上要徹底改變,不再是獨立做一個財付通的產品,而是要借助騰訊的優(yōu)勢,與微信、QQ結合起來。如果我們像支付寶那樣做一個獨立的的APP去推的話,未必能成功,而且成本不小;第二,要運用場景,以前PC端做電商,我們沒辦法超越淘寶,但在手機端,服務購買遠超商品購買,團購套餐、買電影票、手機充值、預約美容這些服務的交易量很大。騰訊有社交平臺,只要與這些服務行業(yè)結合,就能發(fā)揮優(yōu)勢! 2013年8月,微信支付正式推出,成為微信商業(yè)化的關鍵一步,之后迅速發(fā)展,在2014年春節(jié)微信紅包大火之后,更是令支付寶備感壓力。 騰訊做移動支付,為什么首先選擇微信而不是QQ? 這有個節(jié)奏的問題。據騰訊FIT副總經理鄭浩劍介紹,2011年移動互聯(lián)網發(fā)展迅速,2012年財付通集中火力推進快捷支付——這是移動支付的基礎,下半年即開始籌備移動支付。其時,騰訊也曾考慮過財付通錢包這樣的移動產品形態(tài),但思忖再三,覺得思路不對,因為這樣很可能一直處于“行業(yè)老二”地位?紤]到讓用戶下載新的APP門檻較高,而騰訊本身就有QQ和微信兩個APP,加之當時微信發(fā)展蓬勃,于是便選擇先在微信上嘗試。 2013年整整一年,財付通團隊絕大部分精力都在做快捷支付和微信支付。鄭浩劍說,財付通最早是與QQ結合建立起來,但移動支付選擇首先與微信結合,這樣的選擇有兩層考慮,一是在新領域嘗試新事物,二是微信確實在移動端走得比較靠前。 雙品牌卡位 時至2014年1月,手機QQ推出適用安卓系統(tǒng)的QQ錢包,蘋果iOS系統(tǒng)版本也在兩個月后推出。 一些市場人士不禁疑惑,既然已有微信支付,為何還要推出QQ錢包?騰訊FIT數名人士表示,騰訊高層對此有過深思熟慮。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曾在2015年3月公開介紹,在PC年代,財付通是前端品牌。而到了移動時代,智能終端興起,財付通就成了后端,負責提供底層技術能力,前端則是微信支付和QQ錢包,此二者在不同APP里包裝成不同品牌,服務各自的用戶群。 騰訊FIT的QQ錢包產品負責人代星星表示,微信和QQ的目標用戶群不全一致。微信主攻熟人關系鏈及較高端人群;QQ主攻年輕人群和高校人群,而且得益于15年歷史沉淀,QQ在三四五線城市滲透率較高。 騰訊財報顯示,截至2015年9月末,QQ月活躍賬戶約8.6億,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6.4億;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6.5億。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及QQ錢包賬戶總數已逾2億。 “做了兩年之后,(根據)我和微信支付的同事交流,兩者主攻方向不是特別一樣!贝切钦f。她還表示:“微信主攻的市場,除了線上支付,主要是一二線城市的線下支付,包括商超、百貨、連鎖店等。而QQ本身就承載騰訊很大一部分營收,游戲及虛擬產品增值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支付市場,所以,我們一方面服務好QQ生態(tài)類的產品,另一方面,做線下就要找到QQ用戶喜歡的場景。比如,圍繞高校人群,我們跟餓了么這種外賣O2O合作,因為它的高校用戶多。” 整體來看,騰訊FIT副總經理閆敏認為,微信支付和QQ錢包對騰訊而言,“左手和右手都是自己的,培養(yǎng)一個內部競爭者,也許兩個團隊都會做得更好一些,這個事情對用戶是有價值的,是可以接受的”。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臨汾金融網 ( 晉ICP備15007433號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